2014年9月14日 星期日

《金烏》 / 楊佳嫻 (新北:木馬,2013.11)


  我很少讀詩,因為覺得很難,常常我讀不通,覺得挫敗。買過朋友的詩集,那是我買的第一本詩集。當時去參加了他的新書分享會,每個人一起分享了在書裡看到的喜歡的詩,那也是我第一次和人討論對於詩的感覺。

  這本書我讀了半年,斷斷續續地讀,因為有時候太過飽滿,就無法好好感受下一首詩。若讀詩只是單純讀過文字,我會無法感受這些文字堆疊的用意。



  初入門時我在朋友建議下讀了席慕蓉,席的詩連我這種大外行也能讀通,也喜歡。後來,忘記為什麼了,有一陣子我想讀詩,再後來,我看到沈嘉悅的《我想做一個有用的人》(逗點文創,2013),才對「詩」有了不同想法,或許「詩」不是只有華麗堆疊的文字,這也讓我想到,我這樣的門外漢都會想到這樣的事了,想必詩人也會有特別鑽研文字與特別注重樸實的這種情結吧。

  研所時期我讀過楊佳嫻的《你的聲音充滿時間》(印刻,2006),可書的內容我已經忘了,當時為了累積讀過的文本,很多東西就是囫圇吞棗,若沒好好消化,很容易那些東西就過去了。

  這次讀《金烏》,有些比較喜歡的詩句,節錄如下。

  一是〈革命者向黑夜撤退〉(頁48),我喜歡楊在這裡寫的這段:

  「有沒有什麼樣的價值
  能夠在成為雕像之後不腐朽?
  整個憂鬱的軍隊在雨中困頓
  一再移動的戰場啊
  標靶*離開了,逃走了,消逝了
  唯革命者靜靜地等待年老」

  *:這邊不知道是出版社沒發現錯字還是怎樣,書裡寫「標把」,我先暫用「標靶」。


  讀這首詩時恰逢太陽花學運,那天晚上下起了雨,參與學運的孩子們,第一次碰上下大雨的那個黑夜,格外有感。或許是讀了這首詩,或許是恰巧碰上朋友相約,黑潮那天,很不常主動參與學運的我也前往了。而在他們退場後,這首詩又微妙地成為一首寓言,唯革命者靜靜地等待年老。


  今天讀到一首喜歡的,〈我們的花樣年華二〉(頁199),同樣節錄如下:

  「難道我們不曾牽手。不曾因為瞥見
  島嶼漂浮的鬚根而恐懼,而會心?
  回到明亮的餐桌前,你的刀叉沾染火的體味
  細心切割,且憂鬱地咀嚼
  沿著期待的紋理我再一次進入
  愛從傷縫裡迸出汁液,結痂,拒絕痊癒
  僅僅在你擬態為詩的聲音中
  便能高潮」

  十分喜歡這個段落,不明所以地濃烈。我也願我自己能不斷錘鍊文字,走到那裡。


  這本詩集,是楊佳嫻以她十年前第一本詩集《屏息的文明》為底,削減了十首,新增了十七首她近年的新作,當然也是重新編排。書封選用黑色的星河紙,讓書封像是黑夜閃爍著星,搭配上燙金,讓書的質感很高。翻開書封後,看見設計者採用楊的詩句呈現「太陽的血肉」,也看得出整體的製作的用心。

  OKAPI有針對本書設計概念的文章:【書設計】楊佳嫻《金烏》設計概念
  大誌BIOS有楊佳嫻的專訪:《金烏》斂羽,十年不悔 ──專訪詩人楊佳嫻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