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0月1日 星期日

有些歌
在事過境遷之後

之後

似乎才能真正地品嚐
它的滋味

那些
癢癢痛痛的
過剩的

已經可以完整


2017年8月8日 星期二

〈你是那種比較強的風》◎鯨向海

關於傾盆的離別

滿街落葉與光照漸短的規則

即使我不斷追著往事

也不再遇見你了

你是那種比較強的風

我的靈魂依附在上面

是那麼容易散落



2017年7月27日 星期四

壞掉

 我想從某個地方開始
 最好是裡面一點
 同你
 跟我壞掉

 不知道應該是
 接吻的時候開始好
 還是嚐到你的菸味那時開始
 還是舔了一口你鹹鹹的汗水
 還是攀上你微微聳起的背脊如山
 靜靜地貼著你
 擬仿你的湖泊

 通常
 大家都是從哪裡開始壞掉的呢

 是裁判吹起第一聲哨音的時候
 還是從你的鑰匙轉動門把那時

 開始
 
 

2017年7月24日 星期一

捨不得

 比如說
 背帶壞掉的背包
 因為一起走過了許多路
 捨不得換掉


 比如說
 聽久了而跳針的老唱片
 因為一起唱了許多遍
 捨不得換掉

 
 比如說
 說習慣了的小名
 因為叨叨唸唸了幾百遍
 捨不得換掉


 比如說
 看久了的人
 因為笑著也看
 哭著也看
 恨著也看
 想著也看

 就這麼捨不得



2017年4月29日 星期六

「反正我已經決定了,你也要往前進喔」──《比海還深》,一生難解的牽絆



愛的不堪又怎樣

  人的一生有沒有可能碰上,對一個人的愛「比海還深」?
  或許有些人的對象是父母,或許有些人是另一半,或許有些人是子女,「愛」好像不會因為對象的多寡而被分散,對一個人的愛如此濃烈,對另一個人也並非不能如此濃烈。

  是枝裕和的《比海還深》,用許多小小的情節,堆疊起來的,卻是比海還深的情感。或許是這樣的敘事方式很細膩,而阿部寬飾演的男主角良多,又頹廢得跟存在於自己心中的那些怯弱與自得意滿相契合。因為一點小小的成就而得意不已,也曾為了早被人遺忘的事情沾沾自喜,小小的手或整個身體,都緊握著那小小的自尊心,甚至有時候會無法理解──(當時)到底為了什麼緊握著那樣東西呢?

2017年4月11日 星期二

為了不被遺忘

  忘了以前在什麼情境下,老師提到張愛玲的作品,提到寫作的事,提到寫作是為了一直存在。
  
  總想不起那件事的前後經緯,現在也成了寫不出好東西的人了。說起來,也不確定自己從前有沒有真的寫過一兩樣好東西,但最初發表一些小說創作時,還有一些人會說好看、在一個晚上讀完了,之類的評語。即便到了現在,也會記得這些事,也會覺得感動。

  也會記得很好的朋友跟我說,喜歡我的文字,要我繼續寫下去。這些都是好幸福的事。

  現在的創作者要能出書,沒有特別的賣點,沒有家世,沒有資金,一切都好難,但是不是好在有些人願意成立媒體,讓創作者能夠活下去呢。原來是這樣啊,我們一直以來讀的書,都是別人權力操控之後產生的結果。別說文學獎的機制了,不妨談談出版社的機制吧。

  
  寫作的人,應該都有暴露狂傾向吧,不管怎樣,希望至少有一位讀者,至少有一個人觀看,愈是有人注目,愈能擁有足夠的力量去膨脹,撐起那個必須指引許多讀者的作家之名。或許那就是成名的代價。

  約莫四五年前的事,朋友或許是要安慰我(想必又是跟文學獎說掰掰的事),她說有些人是死後出名的呢。現在想起來還真是十分猖狂的事啊,竟然會想像自己出名,未免太可怕了,那時候的我到底在想什麼呢?

  寫作又到底是什麼呢?應該要更清楚對象是誰吧。但如果,寫作只是為了不想被遺忘呢,它只要留在某個地方就好了嗎?一個可能被找到的地方,或許沒什麼特色,就那樣被留在那裡了,是嗎?一個能將自己的名字抹去,卻又能完整地讓別人看見的地方。





  

2017年4月8日 星期六

〈你的身體〉 ◎葉青

很想成為你的身體
用你的眼睛看你的風景
最近的風景仍然是你的身體
可以一直這麼靠近地看
一個人凝視著自己的手指沒有人會懷疑

用你的雙手環抱你的身體
讓別人以為那是沈思 或等待的姿勢但
那是我們長長的擁抱

用你的腳走出門 傍晚獨自回家
回到家的時候 抬頭看見樓上微黃的燈光
從你的背包掏出一把鑰匙

用你的耳朵聽我每天等著的 你開門的聲音

2017年3月29日 星期三

再見



什麼時候的再見是再也不見
什麼時候的保重是再見

再見
再也不見
想見
又不想見

2017年3月18日 星期六

即便是本質負面的人,也可以學會讓自己快樂──幾本好用書分享


  有時候聽到別人勸自己開心一點,想開一點,快樂一點,好像會感覺有點無力,偶爾,還不知道該怎麼回應。遇到這種狀況,或許也得想想雙方的關係是不是熟到一定的地步,兩人足夠親近嗎?如果是雙方互信、建立了一定親密關係的情境,對方或許能提供更適當的傾聽與理解吧,這也是需要納入考量的一環。

  
  需不需要變得快樂呢?這是自己的選擇喔,就算不快樂,又怎麼樣?只要建立在能接受這樣的自己的前提上,就算不快樂,也沒關係。

  我想變得快樂,只是因為想活得輕鬆,更簡單而已,而且,某個時候開始,我發現身體的狀況被自己的情緒影響不少,大約是這個時候吧,我的人生課題從「認識情緒」轉變為「學會快樂」。不知不覺,已經在這類型書的書堆裡滾了四年,看了上百本,到現在都還在學習路上呢... ...。有幾本書,我一直放在身邊,也覺得很有幫助,在此小小地整理與分享。

2017年3月15日 星期三

01

一個人吃甜甜
嘴邊的奶油
用手指輕輕抹去

不用那麼性感
舌頭親吻嘴唇

無情地沾著奶油
手指
那麼想念

你仔仔細細地
擦拭我
每一根手指
連那密密的紋路
都好好地順過
那麼服貼




2017年3月11日 星期六

我們可不可以一起上山溜花式



我想爬上命名為你的那座小山
不管有沒有和你約好

我也要揹上行囊
上山

穿上準備好的溜冰鞋
在你那座小山
溜花式


2017年3月9日 星期四

那麼熱



想和你看同一片天空
抬頭就看見

想和你說星星的事
夏天冬天秋天

想和你吃一樣的東西
在同樣的時間

想和你存在在同一顆星球上
想和你說一樣的語言

想和你寫一樣的文字

想和你
擁有相同的溫度



嫉妒天空
嫉妒星星
嫉妒被你吃過的東西
嫉妒你用過的所有文字
嫉妒你說過的所有語言
嫉妒你的體溫

那麼熱



2017年3月8日 星期三

不管是怎樣的人生,你都握有選擇權──《好想殺死父母……》(光現出版)



  翻譯交稿之後,盡情地徜徉在書海裡啦哇哈哈~(想搭配LINE的兔兔灑花貼圖)

  雖然在做翻譯時總是覺得時間不夠用,但還是偷閒讀讀書,或許是平常一個人的時間多吧,三日不讀書,便覺面目可憎。

  最近讀完《好想殺死父母……,最初在誠品看到它就想讀,或許因為書名很直接地說出自己曾有過的心聲吧。說真的,不可能有人從來沒有這樣的念頭吧?說什麼好不孝啊,什麼什麼的,都是假的!眼睛業障重啊!愈是親近,人與人之間的情感愈是複雜,常常交織著愛與恨,同情與依賴,還有許多情感,相處時間一久,愈難以釐清。最難說明的,或許就是「家人這種病」了吧。

  尤其對於從小被灌輸儒家思想的我們來說,想必又更難解了。

  

2017年2月15日 星期三

生日願望:簡單與專注


  要走的時候,行囊愈輕愈好。

  我要簡單一點。
  削削削削去我的瀏海,那些多餘的部分,毛毛躁躁的地方,用剪刀一點一點地削去。我記得重要的事,記得開心的時刻。

  好像很多事情都忘了,只剩下文字幫我記得。

  原來曾經有過痛苦的時候,現在倒是很簡單。

  很容易就能放下一切出走,很容易就投入到工作裡頭,很容易就專心地不願放進任何一點聲音,愈磨練,愈熟練。

  只要往那個方向前進,就好。雖然我不知道那裏有什麼在等待著我,但我往前走。
  




2017年2月12日 星期日

1月總結:等待與沉潛


  咻咻咻!一個月又結束了!

  今年一月,大概是我的悲慘之月吧。首先先記錄一下一月幾件事:
  1. 翻譯完稿(獎聲鼓勵鼓勵)
  2. 日檢成績公布,N1通過!!!!(完全不可思議,奇蹟發生了啊!!!)

  以上都算是喜事。




2017年2月10日 星期五

後天樂觀養成術──《0.1秒,把「最糟」變「最好」:讓人生快樂100倍的思考方法》(時報出版)


  大約是在三年前開始有這個想法:我想成為一個快樂的人。

  最初沒有這麼明確的想法,只是很簡單地想要從某個深淵裡爬起來,然後,我遇見好多好多人,我的視野也開始改變了,原來不要把全副心力放在自己身上,就可以活得比較快樂。生活可以放進很多人,這些人可以經過過濾,篩選,盡量讓自己活在一個包含了舒適與不舒適邊界的生活圈裡,最好能保有彈性。每一個人都是獨特的,但是,任何人都可能對同一件事產生共鳴,只是看雙方有沒有意願找到那件事。

2017年2月5日 星期日

30歲,終於達成一個人去旅行!(五)

我必須在三十一歲生日前寫完這系列!
沒想到是被生日催稿>"<




  未經規劃的旅程,說有遺憾,隨便抓抓就能找出遺憾,說滿足,卻也是真的滿足。印象最深刻的反而是當時從很難過逐漸接受一切的過程,因為搞錯機票時間而在桃機慌亂地不知如何是何,因為朋友的鼓勵與陪伴,我就丟下一切飛往日本了。日本真是美好的舒適圈啊,但為何是日本呢?大概是因為我心中的大叔在日本召喚我吧。


2017年1月9日 星期一

12月總結:「學習平衡術」


  時光匆匆,奇怪,不是才剛寫完11月總結嗎,轉眼間12月就過去了。
  12月訂定了幾個大方向:飲食.工作.讀書.運動.寫作.家人朋友。
  希望這幾個面向都能好好平衡。這是支撐自己的幾大要素!

  12月讀過的書裡,印象比較深的有幾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