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陣子花了幾天時間,斷斷續續看完這部電影。實現了自己想好好看完《七武士》的願望。這部電影片長超過三小時,上映於1954年,導演黑澤明。本片使用了當時一般電影七倍之多的製作費進行拍攝,動員眾多人力,不只是上映當年度獲得許多認可,直到現在,我們也將之視為經典。
這部電影共有三組重要角色,一組是貧窮的農民,一組是戲份不多但說來可怕的外來威脅──山賊,另一組是保護村莊的武士。故事劇情大致是農民為了保護農作物不被山賊搶走,想以供食宿的方式聘請武士來保護村莊。
事實上,之所以會有山賊,也是因為「武士」的失業問題。日本戰國時代末期,原本因為有「必須保護的主君」而產生的武士,成為失業遊民一樣的存在。幾乎沒有戰爭了,到更晚期,市街也禁止佩刀的人。沒有了需要保護的事物,武士為何還需要拿刀?或許可以在這部電影裡找到一些蛛絲馬跡。
電影裡有幾個值得關注的情節,像是農民為了找齊村長說的四個武士而奔波,一路上他們遇見各種不同樣貌的武士。有十分聰明知道用計的武士,有說著害怕死亡所以在戰鬥前就逃跑的武士,有一心想成為武士卻沒有那份血緣的人,有為了精進自身踽踽獨行的武士。農民們挨著肚餓與貧窮,將白米留給武士,自己則以麥果腹。
後來,農民集結了七個武士回到村莊,農民與武士之間從陌生變為熟悉,武士教導農民戰鬥的方法,因為一起生活而逐漸了解彼此。這個時刻,武士因為有了需要守護的事物而能夠繼續維持武士的身分,然而,在他們與山賊的戰役結束之後,僅存的武士們卻只能看著那些犧牲者的墓碑,看著為農作物而辛勤工作、歌唱的農民們,說出:「這也是場敗仗。贏的是農民,不是武士。」
農民保護了農作物,還有繼續耕作的力氣,而武士失去了守護某物的目的,又要如何繼續存在呢?「武士」的外在形象終會因時代而消失,其精神卻是永恆不滅。
說起來,出生於台灣的我們怎麼會有想像中的「武士」?大概又跟我們的歷史脫離不了干係。我們這一代剛好走在哈日瘋最顛峰的時候,中學時期流行的好萊塢電影、西洋音樂,日劇、日本動漫。即便不知道日本文化裡常提到的「武士」,或許也不會不知道浪人劍客劍心,也有可能在好萊塢電影裡看見,像是湯姆克魯斯主演的《末代武士》。
「武士」早就穿越了國界,不只存在於日本的作品裡。就精神及象徵的意義來說,武士將永遠不會死亡,只是以另一種方式存在著。
今年剛好看完的一部漫畫,或許很適合用來做個結尾,來自西森博之的《高校武士道士郎》,一部輕鬆、好笑又帶著深刻武士魂的作品。故事主角道士郎從小在國外長大,卻有著比誰都純正的武士精神,作者這樣的安排或許也像是在說「在日本長大的小孩哪有可能帶著這樣開放的心靈長大」,反而在一個開放的國家(或許是美國,或者其他),孩子更可能做任何他們想要的,於是有了道士郎這個崇拜武士,認為自己就是武士的存在。如果想更了解武士,又不想看有些苦悶的作品,不妨以這部作品作為入門,好好踏入武士的世界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