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擊的鼓手》,獲得2015奧斯卡最佳影片、最佳男配角等多項提名。
故事主角安德魯,一直奉傳奇鼓手 Buddy Rich 為信仰,家裡沒有任何音樂人的他,憑著努力與熱情進入最好的音樂學院(薛佛)就讀。
只是,再好的千里馬,一旦遇不上伯樂就無用武之地。
不知是幸或不幸,安德魯在一次練習時,碰巧遇到正在為樂團尋找鼓手的老師佛列契。佛列契開始注意安德魯,邀請他入團。沒想到就這樣開啟了安德魯「杯桑」的命運‧‧‧‧‧‧。
天才?誰說了算
安德魯原來是個喜歡打鼓喜歡音樂的純樸男孩,只是在佛列契不斷以包裝為磨練的言語羞辱折磨之下,他努力讓自己變得「好,還要更好」。
他的初登場是基於好運,因為第一鼓手一時疏失讓他有機會遞補。經過那次練習(老師的羞辱),安德魯早已將這曲練上幾百遍,沒想到機運就這樣推著他出場了。遺憾的是好運並未持續下去,下一次練習佛列契就找了另一個鼓手來,迅速將安德魯汰換。
安德魯只能更加狂亂地練習,甚至甩了那個他暗戀許久、好不容易追到的女孩,只為獲得那個他想像中十分必要的鼓手位置。
一次又一次地打壓,只為了讓你更好。
我們都知道成功之前必然要努力,尤其在音樂這種很講求天分的領域,天分是成材的基礎,努力則是必要元素。不過,我們也知道很多事情都需要天分,需要有人來肯定,讓你知道這條路能走下去,自己真的有潛能。
當安德魯被佛列契選上時,他的嘴角揚起一抹微笑。
他獲得了一張門票。像是在跟他說你有成材的希望,對於家裡沒有任何音樂人的他來說,這樣的肯定將會產生比事實更多的力量。所以,安德魯才會在那次餐會不斷膨脹自我,向家人親戚們嚷嚷著自己有多厲害你們都不懂。對當事人來說,那會是多麼有力的肯定。
一旦身邊的人都無法對自己產生認可,他只能轉而向外在尋求。那個位置是多麼必要,失去了那個位置他還能是誰?更甚者,他還能成功嗎?
佛列契一次又一次地打壓安德魯,也只是讓安德魯執著到我們都想為他流淚。對了,我們不也是這樣走來的嗎?人生路上,這樣的事件並不少見。也並非不荒唐。
有人說執著下去就有可能成功。有人說或許自己並不適合,何不選擇讓自己好過的路。有人努力去適合那個位置,有人努力創造自己的位置。卻不是所有人都能站上自己最初所想的位置,只是在跟時間並行時慢慢獲得妥協及新的意義。
雖然佛列契說著一些好聽話,說他終究沒能成功教出一位天才。像是暗示一樣地,接著邀請安德魯來他目前的樂團擔任鼓手,既像是想激發安德魯拿出更多能耐(你或許有天分),也像是實實在在地嘲笑他(我就知道你沒那能耐)。
其實我們也不理解,為什麼別人的一句肯定或否定,就能主宰我們的人生是成材或失敗。尤其當第一個聲音出來時,有誰能夠不輕易被影響(對,他就是很糟),又有誰能夠在群體的否定聲音裡勇敢而純粹地堅持自我(並且不動搖)。
電影最後讓安德魯徹底來段鼓的solo,讓他掌控整個舞台,或許這是產生一個天才的序曲,也或許是破敗前最後一次奮力演出。不管怎樣,我都想對那樣的教育方式做出反抗。「去他的,這人生哪有你可以說嘴的部分!」憑什麼天才不天才由你來決定?
拔河:弔詭的老一輩與新人之間
要說這部片最撼動人心的部分,大概非最後安德魯「整個全場我hold住」那段不可。壞的是導演還不告訴我們任何真心,我們也不知道安德魯會走去哪。
或許是歲數也與安德魯相當了(我想我比他老,他應該是大學中輟?),聽的事見的人也比就學時多上一點。孩童時期我們信仰老師,信仰課本,信仰偉人。來到這兒,除了相信自己,相信經驗,相信努力,卻也不再將誰奉為偶像。
在我眼裡,佛列契像是掌握所有權力的長輩、老師,做的事卻不會讓我感到尊敬,即便他說上再多道理,再多恨鐵不成鋼,卻不能抹滅他侮辱人的事實。就算他真的成功教出一個,那犧牲的99個又如何是好?況且安德魯是否真的成功了,誰也不知道,說不定他出演完這場就再也不打鼓,他只是憤怒發洩打完這場而已。誰又能保證這次的成功代表他未來的成功。
但也有可能,安德魯最終終於領悟了「去他的老師」這個打破權力結構的道理,終於成人也不一定。畢竟我們終要打破一些想像中的什麼,才能真的活出自我。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