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3月8日 星期三

不管是怎樣的人生,你都握有選擇權──《好想殺死父母……》(光現出版)



  翻譯交稿之後,盡情地徜徉在書海裡啦哇哈哈~(想搭配LINE的兔兔灑花貼圖)

  雖然在做翻譯時總是覺得時間不夠用,但還是偷閒讀讀書,或許是平常一個人的時間多吧,三日不讀書,便覺面目可憎。

  最近讀完《好想殺死父母……,最初在誠品看到它就想讀,或許因為書名很直接地說出自己曾有過的心聲吧。說真的,不可能有人從來沒有這樣的念頭吧?說什麼好不孝啊,什麼什麼的,都是假的!眼睛業障重啊!愈是親近,人與人之間的情感愈是複雜,常常交織著愛與恨,同情與依賴,還有許多情感,相處時間一久,愈難以釐清。最難說明的,或許就是「家人這種病」了吧。

  尤其對於從小被灌輸儒家思想的我們來說,想必又更難解了。

  



  本書分為幾大章:

   第一章 為什麼因父母所苦的人愈來愈多?
   第二章 苦於受過度干涉,而想殺死母親的女兒
   第三章 苦於自卑感,而想殺死父親的兒子
   第四章 因照護問題,而想殺死父母的兒女
   第五章 雙重殺──同時期降臨老人照護的問題與養育子女的煩惱
   第六章 治療「家人這種病」的方法
   補章  給想殺父母的人的處方箋

  跟著各章,循序漸進。第一章點出作者寫作本書的核心思想,因為家人關係而痛苦的現代人愈來愈多了,這些人不分男女,為「家人」的刻板印象綁縛,雖然因為家人關係而痛苦,卻不能直接地接受這樣的自己。這種矛盾情感表現在許多地方,像是雖然想過父母不在就好了,卻還是矛盾地希望父母長命百歲。矛盾的情緒成為痛苦與壓力的來源。其實,真的這樣想又如何呢?是不是因為這樣的念頭而狠狠地責備過自己呢?責備自己,又為這件事帶來什麼好處呢?很明顯地,作者為這樣的讀者提供了一些解套方式。

  核心思想或許還是在於轉變想法。

  第二章與第三章如章名所述,分別針對女兒與母親、兒子與父親的狀況進行討論,由於擁有同樣的性別,女兒與母親,兒子與父親,特別容易相互比較,相互干涉。太過優秀的父親,干涉過多的母親,想讓孩子完成自己未完心願的父母。孩子,究竟是父母的複製品,還是幫父母實現心願的工具呢?

  社會上,不只有會憎恨父母的孩子,更有為孩子痛苦的父母。還記得前年讀《絕歌:日本神戶連續兒童殺傷事件》時,書裡提到犯下殺人罪行的少年A父母在事件之後兩年,寫下了《生下少年A──父母的悔恨手札》(好希望能拜讀這本書啊)。以往對於日本社會的形象,常常是孩子犯錯了,父母會被媒體追問,甚至需要在大眾面前下跪認錯,究其實,父母到底做錯了什麼呢?孩子不願意讓父母碰觸自己內心,因而犯下了錯,父母也需要為這樣的情境承擔責任嗎?(父母對於不能理解孩子應該已經夠傷心了吧,卻還要因為這樣為他人指指點點,這不是雙重傷害嗎?)

  或許從「少年A」事件或是《告白》裡面的家裡蹲,都能讓人更容易看見父母與孩子之間難解的那條線吧,如此一來,或許就能理解父母會對孩子抱有複雜情感的原因。

  針對各種現象分別討論過後,最後回歸「家人這種病」,本章幾個小節都非常有趣:兄弟姐妹間感情本來就不會好、就算不給父母送終也無所謂、活到七十五歲,剛剛好……。作者提出一些頗新鮮的想法,不外乎是要我們重新思考「家人」代表的意思,還有許多與「家人」相關的觀念,我們是不是能再評估這些想法適不適合呢?在這個許多意義都被解構的社會,連「家人」的意義也需要被解構再建構啊,到底需要多貼近於這個社會呢?還是在意義已然解構的社會中,我們只需要讓自己過得開心就好呢?如此一來,只需要建構屬於我們的世界觀就好了,是嗎?

  「家人」這種病,最根本的治療方法一定來自於自己吧,不管是怎樣的人生,我們都握有選擇權啊。



--

「孩子無法選擇被什麼樣的父母生下來,卻可以選擇自己的人生。」
《好想殺死父母……》頁145
 

--
另外補充:
【The News Lens】
從這裡面的連結購書所得會全數捐給兒福聯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