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時候聽到別人勸自己開心一點,想開一點,快樂一點,好像會感覺有點無力,偶爾,還不知道該怎麼回應。遇到這種狀況,或許也得想想雙方的關係是不是熟到一定的地步,兩人足夠親近嗎?如果是雙方互信、建立了一定親密關係的情境,對方或許能提供更適當的傾聽與理解吧,這也是需要納入考量的一環。
需不需要變得快樂呢?這是自己的選擇喔,就算不快樂,又怎麼樣?只要建立在能接受這樣的自己的前提上,就算不快樂,也沒關係。
我想變得快樂,只是因為想活得輕鬆,更簡單而已,而且,某個時候開始,我發現身體的狀況被自己的情緒影響不少,大約是這個時候吧,我的人生課題從「認識情緒」轉變為「學會快樂」。不知不覺,已經在這類型書的書堆裡滾了四年,看了上百本,到現在都還在學習路上呢... ...。有幾本書,我一直放在身邊,也覺得很有幫助,在此小小地整理與分享。
《是情緒糟,不是你很糟》
這本書是我的第一聖經(我可不是信徒XD),本書告訴我們負面思考怎麼產生,通常愈去思索情緒的來源與原因,愈容易捲入漩渦。它教我冥想與內觀,換句話說,「那種時刻」,比起更多地用腦袋思考,不妨更多地去關注我們的身體。藉由提升身體的感受度,讓我們更容易把自己「抓回」當下。(這邊我使用「抓回」是因為思緒常常超脫我們的控制與理解,讓我們不自覺地在思緒上脫離了當下)回到當下是非常重要的觀念,而且對於我們這種特質的人,可以試著用這個概念去面對生活。
《情緒:如何將恐懼、憤怒、嫉妒蛻變為創造性的能量》
奧修的書比較... ...靈性,書裡會提到一些能量啊、蛻變啊、之類的詞彙,我是在讀了兩年左右的「平易近人」的勵志書之後才比較能接受這樣靈性的書,其實也只有奧修這本講情緒的書特別讓我能接受。這本書首先講解情緒的本質,接著如書名所述,特別講了幾種情緒:憤怒、嫉妒、恐懼等,亦即一般我們認知為負面情緒的情緒,針對這些情緒的產生與意義,奧修提供一些思考方式,我覺得這種說法比起一般只是叫我們轉化情緒來得好很多。當自己為了負面情緒苦惱跟糾結的時候,我會讀這本書,陪伴、接受這樣的自己。本書第三部提到「觀照」,與上一本書有些殊途同歸。
《每一天練習照顧自己:
當我們為自己負起責任,就能真正放手,做自己》
當我們為自己負起責任,就能真正放手,做自己》
這本書非常好,也是我從認識情緒開始往下一步走的一本聖經,這個時期我想學會陪伴自己,比起自我譴責,我覺得可以學習「接受」跟「陪伴」自己。這本書提供人在面對不同情境時可以用的一些方法,頗為實用。本質負面,容易糾結的人,或許也有在人際關係上過度敏感的特質,如此一來,很容易就會為人際關係感到疲憊,這本書提供的很大幫助就是陪伴這樣的你,告訴你可以試著把注意力放到自己身上囉!應該更多地感覺自己,你也可以憤怒,可以有任何情緒,沒問題啦!
《拋開過去,做你喜歡的自己:阿德勒的「勇氣」心理學》
這本書分為五章,首先介紹阿德勒的生平故事,第二章則是套用阿德勒心理學觀點來看親子教養與教育,第三章則是人際關係,第四五章都是在討論「自己可以決定自己的人生」,「人生,就是對自己負責」。這本書我重讀了蠻多次,主要重讀四五章,我在讀過這本之後才讀《被討厭的勇氣》,後來還是比較喜歡重讀這本,或許與兩者的呈現方式有關,《被討厭的勇氣》主要是故事,這本則像是作者寫給我們這些讀者的話,為我們示範如何將阿德勒心理學應用到生活中。我喜歡這本說的「自己可以決定自己的人生」,還有對自己負責,這樣像是鼓勵我們「獨立」起來的言論,這種思考方式提供我一些指標,讓我能繼續往前走。
《這一生的幸福計劃:快樂也可以被管理,
正向心理學權威讓你生活更快樂的十二個提案》
正向心理學權威讓你生活更快樂的十二個提案》
這本,我覺得是本寶書啊。光看章節就知道他是一本很好的工具書,第一部分解釋我們為什麼需要快樂,也鼓勵我們去找出能讓自己快樂的事物,接著第二部分列舉很多不同面向的方法,這與第一部分環環相扣,我們一定要先認識自己,才能知道哪些事物會讓自己感覺快樂,如此才能知道自己的需求,找到讓自己快樂的好方法。並不是別人說會快樂的事情就一定對自己有用,每個人的成長背景不同,需求自然也不同,因此作者才會在書裡列出這麼多方法,有的是投資人際關係,有的是為自己設定人生目標,有的是照顧自己的身心,第三部分則是學習維持快樂的方法。筆者以為,能讓自己快樂的方法絕對不只一個,要時時挖掘,常常整理,要為自己收集很多很多維他命,必要的時候就能馬上拿來使用。維持良好的習慣,是為了我們的身心健康,維持好情緒,可是人生路上十分重要的功課呢。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