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在長大的過程,慢慢學習獨立,學習一個人做很多事。
小時候,父母會代替我們和老師們、長輩大人們打招呼,讓我們的面孔有機會被大人們記住。開始獨立之後,這些事情都要一步一步交到我們身上。
偶爾,還是會被心裡的聲音打擊:「你真糟啊,你就不能做得更好一點嗎?真是丟臉啊。」
可是,冷靜下來看看身邊、周遭的人,沒有人是十全十美,因為這樣我們才能好好記住一個人,不是嗎?如果大家都一樣,誰會記得誰是誰,一定大家都糊成一塊了吧!
不少心靈勵志書教導我們學會判斷心裡的聲音,甚至將他們命名,然後,培養出一個最中肯(我認為是最能幫助我們)的聲音。剛開始我總覺得這根本是天方夜譚,畢竟心靈勵志書總把一些事講得簡單,講得很有方法。但,有需要時,我還是會去翻翻這些書,我想試著參考看看,然後嘗試找到和自己共處的方法。
還記得,許久前和老師分享我考過日文檢定的事。
當時和老師分享,一邊提到自己也有點煩惱接下來要往上考的事,老師問我會不會給自己一點獎勵,或者是一點休息時間。現在想想,我是需要獎勵或休息,可是一方面又害怕自己跟不上腳步,或者鬆懈了。
最近,剛好碰上人生換階段的過程。
才剛打包好上一階段的情感與人生,父母就催促我往下一階段奔跑。
雖然,在外生活一段時間,對於父母(或者上司)這種催促,我已經能慢慢適應,在一時慌亂後抓回自己的腳步。
但,偏偏這種事情是發生在離自己最近的親人身上,又能不被影響到哪裡去呢?
從小到大,考試考好,獲得優秀成績的機會不少,卻幾乎沒得到過實在的稱讚。往往父母會表現成這是應該的。
「下次還要更好!」
在還沒獲得稱讚或一個實在的擁抱之前,就被推往下一個更大更遠的目標。每每一犯錯,就是直接掉到地獄。
現在去看那段時間,更能知道,自己的父母是怎麼樣的成人。父母也是第一次當父母,而他們,從小到大,或許就是很少接受稱讚吧。所以,對自己的小孩才會這樣。
做錯事情時,處罰到底。
做好的時候,只認為這是應該。
那孩子,到底該做什麼呢?既然無法獲得幸福,為何要向那裡前進呢?
我們這樣的孩子,都必須學會,給自己愛,給自己獎勵,給自己勇氣。不然,只會消耗殆盡罷了。如果與親人之間的關係,都是一種磨損,那是不是,也能理解那些不願回家與父母同住的孩子呢。
* *
過了孩子的時期,我們可以學會,當我們做錯或做不好時,除了譴責,也稱讚自己做得好的部分,也記住這次做不好的,找出下次能讓這件事變好的方法。
當你的孩子(或者你自己心裡的那孩子)做錯或做好時,你願意稱讚他嗎?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