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離上一篇電影心得是一年又四個月……
最近看了從多利安助川作品改編的電影《戀戀銅鑼燒》,起初完全不知道是這樣的片,還以為是淡淡的戀愛作品……,結果不是。如果知道是這種議題的話,或許會用不同的心情來開片吧。
故事是這樣的:
男主角是「小春」銅鑼燒店店長,沉默寡言的店長先生,做著不怎麼好吃的銅鑼燒,過一天算一天地過著日子。有一天,76歲的婆婆(?)德江來了,德江說想在這裡工作,店長一開始當然拒絕了,後來吃到德江親手做的紅豆餡,驚為天人。店長決定邀請德江一起工作,從不自己製作紅豆餡的店長,從此踏上「愛的紅豆餡」之路,被德江的生活態度感動,慢慢地產生了改變。
看下來有幾點可以討論,一是店長的更生人身分,二是德江的痲瘋病人身分,三是紅豆餡的意義。
最初知道更生人這名詞是因為看了李滄東的《綠洲》(我有一篇舊文),更生人是指被釋放的囚犯,有幾部韓劇也有探討過這個主題,像是《仁順真漂亮》《魔法麵包屋》,這些作品都有描寫更生人在出獄之後面對的人情冷暖,當然,大多是冷的。
店長先生之所以那麼沉默,總是一臉憂鬱,或許也是因為抱著放棄治療的心情面對人生吧。不管怎麼努力,都不可能變好。
結果這樣的店長,被患有痲瘋病的德江救贖了。
如果店長的心情也能算是病的話,他是病在心裡,而德江是病在身體,一個不能被清楚地看見,一個是被看見了,還會讓人害怕。可是,德江是個溫暖的人,真實地在生活的人。
「紅豆餡必須自己親手做啊……」因為德江的提議,店長先生開始提早四小時上班,就為了做出用心製作的紅豆餡。
原本都是依賴現成紅豆餡的「小春」銅鑼燒店,加上包了誠意製作的紅豆餡就翻身了,突然有好多客人來排隊,還以為生活會這樣一帆風順下去。但還是不夠,這樣現成的成功根本就跟打電話就送來的紅豆餡一樣,遠遠不夠啊!紅豆餡就是要自己做啊,還要去聽豆子在水裡煮的聲音,好像呼吸一樣,去傾聽,去感覺,那些存在於生活裡的小細節,都要用心感受。
德江的痲瘋病人身分沒多久就傳開了,「小春」的生意掉到谷底,店長也承受不住壓力,委婉地請德江回去。
表面上看起來是這樣子的,好像真的一切都不順遂,好像面前只剩下死路了吧。德江展現的卻是另一種姿態。
她說到自己小時候的事,她跟哥哥一起搭車來這裡,哥哥說德江可能是得到痲瘋病了吧,他要把她丟在這裡(療養院),於是她再也沒回過家,她一直念念不忘母親當時為自己準備的紅豆飯,哪裡還能找到那樣好吃的東西呢?或許因為這樣,她才會做了50年的紅豆餡,一定很想再找到那個滋味吧。
明明是被迫生活在這個區域內,德江卻能提起勇氣請店長雇用自己,努力來到陽光底下,店長卻是在陽光底下,努力地躲進陰影裡呢。兩個人像是(可愛的)反差,兩個人都經由對方得到了一點救贖。
至於紅豆餡呢。
大概是某個歲數之後,我發現食物這東西,跟生命息息相關。所以,能夠為自己料理是最好的,親手去感受食物的冷暖、形體,想像牠存在時的時候,如此一來,就能帶著感謝的心去對待它,烹煮的時候也好像在對待誰一樣,靜靜地聽它說話,這種時候,飯菜總是能做得特別好吃。聽他說話的時候,心也能好好地靜下來,特別舒服。

* *
電影最後有一段德江的口白,也是我很喜歡的部分。或許對於想放棄治療的人們來說,這是最大的治癒了:「就算沒有成為什麼大人物,我們還是有活下去的意義。」
本片的導演是河瀨直美,聽過這個導演,似乎是《沙羅雙樹》這部作品,就這部片的呈現來說,拍得很美,尤其櫻花完全犯規:
多利安助川的厲害之處在於很能抓住那種日常中的鬱悶心情,然後給你一個光亮,不小心就為那道光淚流滿面了,真是過分。且待我讀完這本書吧,之前讀過《山羊島的藍色奇蹟》感覺不錯。
《戀戀銅鑼燒》電影預告
補充資料:
《Fa電影欣賞》主編徐明瀚談《戀戀銅鑼燒》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